学生发展
当前位置: 附中首页 >> 学生发展 >> 正文

学生发展

时间:2019-06-18 09:50:10

学生发展  

     在全新的社会背景下,综合实践活动这个新生命悄然来到我们身边。它如一剂催化剂,使课程发生了质的变化,使教师有了创造的新空间,让孩子们走出了封闭的课堂,在广阔的天地里了解、发现、实践、探索、体验、创造,并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综合素质。
    “综合实践课程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以学生自主选择的、直接体验的、研究探索的学习为课程基本方式,以贴近学生现实的生活实践、社会实践、科学实践的主题为课程基本内容,以学生个性养成为课程基本任务的非学科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我国课程体系中的确立,不仅意味着一种新的课程形态的诞生,更主要的是标志着一系列体现时代精神的课程理念的产生。
    中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兴课程,被视为新课程改革中的热点、亮点和难点。
   21世纪的中学生渴望的是丰富多彩的课堂。大量的信息、丰富的活动、美丽的大自然,对孩子们充满着无穷的吸引力。综合实践活动为密切学生与生活,学生与社会的联系,架起一座桥梁。如何将课堂所学的知识有创意地与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确立活动的主题呢?在实施的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制定主题的主体是学生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其自身的特点决定着国家、地方和学校都无法以章、节的形式提出课程的内容,而只能从活动的类型、涉及的领域对其做出相对的规定,这为学生自主选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给教师指导带来难题。在选题的过程中,既要明确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1、明确教师的指导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与学科课程不同,它是一门以学生的兴趣和直接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现实性、综合性、实践性问题为内容的新型课程。教师不应照本宣科,要和学生一道按照综合实践活动的纲要精神,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主题。
    制定的综合实践的活动主题,关键是转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和模式来适应新课程,教师角色与职能要重新定位,改变过去那种与社会生活相脱离的教育灌输,建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选择上的有效指导要求教师应从传统的管理者、解释者,转变为组织着、服务者、合作者、鼓励者、协调者、引导者、促进者,不要用机械的框框来限制学生、禁锢学生。否则,只会大大压抑学生的自主意识,造成学生习惯性地按照教师的“吩咐”机械操作。因此,教师要学会“有所不为”,用自己的耐心和热情指导学生自主选题,从源头上排斥学生的思考和个性,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对学生个性的摧残。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即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指导思想,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拓展学生自主思维的空间,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认识自我与选择学习的能力。在实施过程中,教师要与学生在“同一起跑线”上定主题,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做“学问”。在一系列的师生、生生的合作互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影响,相互补充。
    综合实践是学生的实践,学生创造着课程。学生的实践是任何教育者都难以替代的。在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方面,一般来说,它不是教师或课程编制者预先具体设计的,而是学生自己提出的感兴趣的问题或主题。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准备阶段,最好不由教师提供活动主题或问题来让学生选择,而应由学生通过对家庭、学校、社区的广泛调查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主地提出活动主题或问题。
    当然,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并不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定活动主题,在起始阶段,教师要适当引导学生。教师的有效指导是综合实践活动得以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主题的选择也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仍处于主导地位,但在主题选择上必须大大增加学生自主的空间,在学生遭遇困难时教师重在心理疏导、方法指导、价值引导上,让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实践,既要学会又要会学,实践课才能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二、选题的原则
    1、主题的生活性
    中学综合实践课与社会生活相联系,既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的产物。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做中学,学中做”理论,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不能停留在纸上谈兵的状况,小学综合实践课要回归生活和社会,我们不能将学生囿于学校,活动的组织形式要根据时空的特点,因地制宜,因“效”制宜。不能把学生关在教室里进行综合实践活动,以书本和教室空间为中心的选题,容易使学生远离自身日常生活,不利于增进学生对自我的感性认识和实际体验。同时也容易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成为各门认知性的学科课程的延伸,从而窄化了综合实践活动,使得综合实践活动演变成了活动认识课。
    对学生来说,来源于他们实际生活中的课题首先是具体的,即是可见、可及、可感的。真实的生活容易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必要的经验基础,以日常生活中的问题选取学习课题,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同现实世界建立联系,使学生产生情趣,这是维系学习的原动力,从而有助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选取学习课题时,就应当使课程和学生的生活和社会实际相关联,缩小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知行和谐统一搭起一座桥梁,使它们得以沟通。
    2、主题的开放性
    综合实践课与学科课程相比,更注重情感目标和全面发展,更尊重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的独特性,所以其选题在条件与结论上都应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即不确定性,也就是每个活动主题应有多种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案。个性健全发展是课程的根本目标,这样,思维水平、知识水平、生活经验不同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获得程度不同的成功和体验。否则活动容易流于形式,蜻蜓点水般走过场有其形而无其质。
    3、主题的整合性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整合”,注重“实践”,并不是封闭的、孤立的。主题将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加以呈现。主题往往不单纯属于某一学科,而是打破学科的界限,必须综合各方面的知识才能解决。一个主题多个领域的综合实践为学生的情感体验的得以实现提供了开放的环境和空间。综合实践课是基于生活实践领域的课程,是强调学科知识、社会生活及学生经验整合的课程,活动主题是基于探究的,能自然地整合各种学科的。把课内与课外联系起来,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就是把学生的生活世界引入课堂,把学生的心理世界外化于课堂。这样的课堂,表现出极大的丰富性和开发性,才能促进知情意行的统一。
     4、主题的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题目本身对学生要有足够的吸引力,才能成为学生学习内在的、长久的、不竭的动力。综合实践课的选题只有符合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索动机,才能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从而促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变被动为主动,主动地参与实践过程的体验才是真实的、愉快的,而且学生容易克服和战胜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最终实现课程目标。
    5、主题的难易适中性
    设计者要注意设置必要的障碍、悬念,使研究内容有一定的难度,促使学生形成渴望排疑解难,寻根究底的强烈愿望。综合实践活动选题的太难或过易都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实践积极性,有碍于实践活动的持续与完成,因此在选题的难易上应找准选题的切入点,要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桃子”。
    只要我们紧密联系实际、循序渐进、坚持不懈,积极探索制定主题的方法,以开放的先进的教育思想来进行课程改革实验,让课程落在实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一定会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素质教育全面实施,定会展现独特的魅力,必将奏出教育现代化最响亮的音符!
 
 

上一篇: 没有了!
下一篇: 没有了!